<button id="n4dn8"></button>

<li id="n4dn8"></li>

  • <s id="n4dn8"><object id="n4dn8"></object></s>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學習成長 學習成長

    抗日名將衛立煌后來去哪里了(衛立煌簡介及最后結局)

    時間:2023-09-29 15:35:28學習成長 66 人已圍觀

    簡介 在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的時間終于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趕出了國門。兩黨在全面抗戰時期精誠合作終于戰勝外敵守衛住了祖國···

    在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的時間終于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趕出了國門。兩黨在全面抗戰時期精誠合作終于戰勝外敵守衛住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但是全面抗戰八年的時間里面兩黨之間依舊是摩擦不斷,國民政府軍制造的皖南事變更是被總理譽為千古奇冤。究其根本并不是因為兩黨之間意識形態上存在著多大的差異,而是作為國民政府統帥的蔣始終所代表的反對勢力始終與代表廣大勞動人民的共產主義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

    在國民政府內部蔣所統領的軍官中也并非所有人都站在蔣所代表的反對勢力一邊,雖身為國民政府的軍事將領但依舊有許多人堅持與我黨黨員和平相處團結抗戰。

    抗戰名將衛立煌便是這其中的一位。作為當時蔣手下"五虎上將"中的"虎將",衛立煌從早年跟隨孫中山先生時期開始就一心為了中國的革命事業做貢獻。被編入蔣的部隊之后雖然在大革命時期被逼與中國工農紅軍為敵,但是其所堅持的聯共抗戰的主張未變。

    在整個抗戰戰爭時期,第十八集團軍(即八路軍)曾屬于衛立煌所統領的第二戰區戰斗序列,但是作為戰區司令的衛立煌并沒有借此干預八路軍的軍事指揮。

    在與八路軍的相處過程中始終堅持團結友軍、同御外敵的作風贏得了我黨領導人的一致好評。彭老總曾在晚年的回憶錄中說道:"衛立煌不干預、不奪權、不搞"摩擦,是當時國民政府中抗戰派。"。

    少年立志,投身革命

    衛立煌出生于1897年的安徽省合肥城東郊的衛楊村。其父本是當地的一名田賦官,但是因為一場瘟疫其父親很早便離開人世,所以小時候的衛立煌一直是由叔父撫養長大。少年時期的衛立煌勤學奮進,深知華夏之多艱,立志將來學成之定要報效國家。

    辛亥革命之后,衛立煌受到革命黨人的進步思想所感染一同剪去辮子支持革命。這時候的衛立煌才15歲,但是對于革命的向往讓其投身從戎。袁世凱稱帝后,全國上下發起了聲討袁世凱的"二次革命",衛立煌與哥哥也積極地參與到了其中。

    雖然當時衛立煌與哥哥所參加的和縣武裝反抗組織之后被倪嗣沖鎮壓,但是這次鬧革命的經歷讓衛立煌堅定了要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1914年17歲的衛立煌報考湖北省陸軍學兵營。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衛立煌學習到了很多新式軍隊的軍事知識,也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從湖北省陸軍學兵營畢業之后,衛立煌放棄了北洋軍隊安排的職務,只身前往上海投奔中山先生所領導的革命隊伍。

    1915年衛立煌又南下廣州,加入到了粵軍序列從,并從此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衛立煌作為國民政府軍中資格較老的一批軍事將領早年跟隨孫中山先生從身革命,并聆聽中山先生的諄諄教誨。

    1917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并就任三軍元帥。這時的衛立煌成為了孫中山先生的警衛隊員,在中山先生身邊擔任警衛的衛立煌可謂少年得志。

    能夠直接聆聽中山先生的教誨,對于其之后人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衛立煌在中山先生時候依舊堅定地貫徹中山先生"新三民主義"的精神,對于蔣挑起內戰,背叛革命心存不滿。

    秉承孫中山先總理的遺志

    在北伐戰爭中,衛立煌勇敢頑強,在戰斗中多次立下戰功。衛立煌的表現深得孫中山先生的肯定。在征討段祺瑞之后,衛立煌已經升任為營長。孫中山死后,衛立煌繼續跟隨粵軍的許崇志,幾年的時間便已經任旅長一職。

    雖然身在粵軍中擔任要職,但是衛立煌對中山先生時候各地軍閥割據的情況還是心存擔憂,在衛立煌看來只有一個強勢統一的中央政府在能帶領中國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因此,當蔣成立南京中央政府的時候,衛立煌打心里面是支持蔣的??陀^上來說,當時蔣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結束了軍閥割據的局面確實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但正如古人所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蔣最終為了謀求帝國主義的支持,向西方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納了投名狀,所以當初許多支持蔣統一中國的軍事將領后來對蔣是十分不滿的。

    "四一二"事件之后,蔣違背了孫中山先生"聯餓、聯共、扶助農工"的基本主張,對我黨黨員發動了大規模的圍剿導致第一次兩黨合作破裂。

    這時候作為蔣麾下的軍事將領,衛立煌心中即便并不情愿圍剿中國工農紅軍。但是軍令如山,作為軍人始終應當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位于紅軍的圍剿,衛立煌始終是出工不出力。

    西安事變之后,蔣在當時東北負責人與楊虎城的逼迫下答應聯共抗戰,第二次兩黨合作達成。這時候的衛立煌在見到我黨黨員的領導人在西安事變中以大局為重,不愿破壞團結的凌然大義所感動。所以對于我黨黨員衛立煌從心里面產生了極大的好感。

    與主席的交流

    據同為國軍將領的陳鐵回憶。在與衛立煌共事期間,衛立煌對于延安的主席就頗為敬佩。每當在思想上有困惑的時候就會寫信向主席問求答案。

    正是因為一主席的交流,讓其在思想上有了很大進步。同樣也給其帶來了諸多麻煩。因為與主席的來往信件被軍統的戴笠所發現,告到了蔣那里。蔣遂解除了衛立煌的兵權。

    沒有了軍務的衛立煌索性卸下包袱帶著夫人一同游歷歐洲各國。在那段時間里面,衛立煌深入思考著蔣對于我黨黨員所發動的內戰是否是正義的,也在思考著中國的未來。

    解放戰爭爆發后,蔣率先發難。單方面破壞《雙十協議》,向解放區進攻。同時又集結重兵向東北方面進攻企圖打通國民政府軍隊與東三省的戰略通道。

    蔣任命衛立煌東北行轅代主任兼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但是,早已經對內戰深惡厭絕的衛立煌哪里肯配合蔣。

    大智若愚的東北剿總

    衛立煌回國之后雖然蔣對其表現出無比的信任,讓其獨攬東北軍政大權。但衛立煌并不愿意與解放軍交惡,只是集中兵力,固守東北各個要塞。這無疑是給東北民族聯軍創造了運動戰的機會,而國民政府守軍則始終處于被動防御的局面。

    一封又一封的加急電報傳到衛立煌的司令部,無論各地軍情如何急迫,衛立煌始終按兵不動。衛立煌命令東北各部聚守在沈陽、錦州、長春等地。留出了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交給解放軍部署軍力。

    熟悉中國國情的人都知道,中國是個工業大國,廣袤的農村相比大城市更具有戰略意義。這一點在主席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時候就已經被證實。而深諳兵法的衛立煌反其道而行主動放棄農村,將軍隊集結固守在大城市就是為了給解放軍創造可調動的空間。

    在東野對錦州發動進攻,奪取北寧要線的時候,衛立煌將大部分兵力都坐守在沈陽城內。蔣見錦州城危,命令衛立煌出兵增援錦州,守衛沈錦兩地的通道。但是衛立煌卻拒不執行蔣的軍令。

    錦州失守之后,蔣對與衛立煌懷恨在心,兩人之間矛盾重重。若不是迫于壓力,蔣恨不得就地槍斃了衛立煌。1948年,10月30日。錦州城失守后,蔣親自派專機帶著軍令前往沈陽解除衛立煌的軍職。并將其接到北平以待審查。

    1948年,11月26日蔣下令將衛立煌收押查辦,12月中旬,原本打帶著家人前往廣州的衛立煌被保密軍的特工搬到阻獲,裹挾回南京候審。這時候的衛立煌前途未卜,但是衛立煌并未表現出絲毫的畏懼。他做了他該做的,就受他該受的。大義凜然,毫無懼色。

    1949年,渡江戰役結束。國民政府軍節節敗退,大半個中國都已經丟掉的蔣與國民政府高層慌了。國民政府內多方勢力迫使蔣下野并連忙啟動了與解放軍的和平談判,同時推舉李宗仁為代總統。

    新上任的李宗仁將衛立煌釋放,出獄之后的衛立煌終于擺脫了蔣的軟禁,攜家人經上海前往香港避難。到香港之后的衛立煌并沒有尋找落腳的地方,而是時刻關注著大陸的戰局。

    1949年,渡江戰役勝利,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衛立煌聞訊之后喜出望外。先總理孫中山先生所期盼的共和國終于在我黨的領導下成立。衛立煌親筆立定出發給主席并朱德總司令、總理的賀電。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表示由衷的喜悅。

    回國參政

    1955年3月,在我黨情工部門的縝密安排之下,衛立煌連同其家人經香港九龍乘坐游艇回國。當衛立煌到達廣州之后,華南局副書記林李明和統戰部部長饒彰鳳親自前往歡迎并為其致詞。

    3月17日,主席親自擬電報發往廣州,并對衛立煌的回國表示熱烈歡迎。在拍給衛立煌的電報中,主席這樣說道:"先生返國,甚表歡迎,盼望早日來京,吉圖良晤。如有興趣,可于沿途看看情況,于月底或下月初到京,也是好的。"

    《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等也都發表了《衛立煌返回人民祖國》的主題文章。衛立煌沿路上京,見到在我黨黨員的領導下,全國各地生機盎然,不勝欣喜。同樣在《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發表了《告臺灣袍澤朋友書》表示對于新中國的無限期盼。

    1955年4月6日衛立煌及家人抵達北京,總理、朱德等親到車站迎接。衛立煌的回國,引起了國內外的熱議。作為抗戰時期的名將,衛立煌的回國無疑是向世人宣告對于我黨黨員的認可。

    也是對那些想要回國參與祖國建設,但又對我黨黨員不太了解的民主人士的極大鼓舞。4月25日,主席在中南海設宴宴請衛立煌,對其在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中的積極貢獻表示由衷地感謝。同時也聊表多年來衛立煌與我黨人員之間的特殊友誼。

    晚年的衛立煌加入了新中國的建設中。最后升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對于我黨在建立共和國之后不計前嫌與民主黨派一起實現政治協商,共同執政的做法衛立煌十分感動。

    對于新中國建設事業積極的獻策出力。這時候的衛立煌相比應當是其半生以來最有意義的時刻,不再為蔣賣命的他終于可以完成年少時候的心愿,報效國家與人民。

    遺憾的是,因為多年來的東征西討,衛立煌身體狀況也極為糟糕。回國沒過多久,就因為糖尿病而并發心臟病。在其住院期間,當個國家的領導人均前來探望,并囑咐其保重身體早日重回到祖國的建設事業中來。

    遺憾的是衛立煌最終沒能戰勝病魔,于1960年1月17日因心肌梗塞外又并發肺炎搶救無效在北京逝世,時年63歲。

    一代護國名將的逝世,黨和國家領導人為其在中山公園中山堂舉辦了隆重的追悼儀式。主席、總理、朱德、宋慶齡、董必武等前來悼唁,并贈送花圈。衛立煌被安葬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家風傳承,祖孫三代為國貢獻

    衛立煌作為中國革命史上的名將是當之無愧的。其終其一生都在踐行著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在抗戰期間無論是忻口戰役還是滇緬戰役,一次次地勝利都是刻在這位常勝將軍人生中的偉績。其死后兒子衛道然秉承父志同樣是新中國建設的功臣。

    衛立煌一生中共有四位夫人,所生育的子女大多在戰爭年代早逝。只有小兒子衛道然活了下來。衛道然生于1931年,自幼跟隨在父親衛立煌的身邊。1952年在華西協合大學三年級肄業。

    之后便隨父親在香港生活并在香港遠東航空學院繼續讀書,1958年畢業。衛道然在相當念書的時候就考取了國籍職業飛行員執照、國籍航空通訊員執照等專業證書,是航空領域的專家,優秀的飛行員。

    衛立煌逝世以后,衛道然在總理的建議和安排之下與妻子周儀方一同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衛道然的回國對我國的國防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回國之后的衛道然在北京市汽修公司擔任技術崗位的工作。

    先后任北京市汽車修理公司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職務。因為工作的表現突出,衛道然于1979年獲得先進工作者稱號。后來衛道然又在石油勘探方面為國家做了極大的貢獻。

    為解決進口勘探車液壓自動變速器難題做了深入的研究,并獲得石化部的表彰。衛道然在回國之后先后任民革北京市委員,北京市歷屆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委等職務。

    九年前,衛道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衛道然其兒子衛智同樣秉承其意志為國家的建設出力,是金融領域的專家。

    無論是在抗戰戰場上英勇殺敵的衛立煌,還是在新中國建設之初毅然回國的衛道然,還有如今的衛智。一代代地傳承下來的是那顆為了國家與民族奉獻的拳拳之心。

    中華人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正是這千千萬萬這樣的愛國人士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回望那些崢嶸的戰爭歲月,在國民政府人中同樣存在著許多具有愛國熱情的抗戰將領。

    雖然在蔣的獨裁之下許多愛國將士遭到裹挾與解放軍發生激烈的戰斗。但是愛國與對和平的期盼卻是深刻在大多數人心中的夢想。幸運的是,經過千辛萬苦。在我黨黨員的領導之下終于實現了共和,幾代人為之努力的革命事業終于有了結果。

    今天當我們在享受和平盛世所帶來的安逸生活之時,也當時刻緬懷那些為了走向共和奉獻一生的革命英雄與在新中國建設歷程上默默奉獻的民主人士。當我們珍惜當下的和平盛世,為那些在中國革命道路上做出貢獻的英雄們致敬。

    文/史海觀復

    相關文章

    99久久婷婷国产香蕉_亚洲综合网成 人_538高清无码在线网站_一级免费视频毛片儿
    <button id="n4dn8"></button>

    <li id="n4dn8"></li>

  • <s id="n4dn8"><object id="n4dn8"></object></s>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